超一万平方米休闲空间向大众开放!立交桥下变身“美丽小世界”
申城秋天正是户外活动的好时机,只要天气不错,家住地铁漕溪路站附近的王阿姨就会和老伴带着孙子出来遛弯。这几日,王阿姨发现了一处新开放的遛娃好去处,不仅有花草景观、喷泉灯光,还有许多步道坐凳,十分适合休憩散步。
王阿姨的快乐来自完成环境提升后的上海数字文旅中心北广场。这片区域北侧为徐家汇体育公园、南侧紧邻3号线漕溪路地铁站,原是内环立交桥下的一片空地和上海数字文旅中心内部广场。如今这里已全部向市民开放,华丽蜕变为一片超10000平方米的绿化公共空间。
据了解,上海数字文旅中心以北周边环境提升工程由区建管委实施,工程融合了海绵城市理念,结合现有建筑,利用高架环境打造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景观。通过对桥下空间品质的整体更新,人、广场和花园有机串联了起来,上海数字文旅中心打造成为具有徐汇特色的城市开放交流“新门户”、城市健康活力“新核心”、城市更新改造“新亮点”。
与之前相比,广场的主入口进行了位置调整,增加了水景、绿植景墙以及呈现灯光景观的“浪涌”廊架,连高架桥下的水泥顶都重新刷上了暗纹,让整个空间更具美感。目前,北广场已经与周边环境打通,市民可从马路直接步入这一开放空间。
广场内部也是大变样,原有水泥地面铺装了放射状花岗岩,正对入口的地方增设了一处喷泉。广场及桥孔下绿化区域进行了综合提升,树池、阳光草坪、绿植墙等绿化景观达到了3000多平方米,还增设了大理石和仿木坐凳、花坛水磨石坐凳,方便市民和游客休憩。白天一派花园广场风光,晚上,精心设计的景观灯光又别有一番味道。
“项目最大的亮点就是景观和海绵城市的设计。”徐汇区市政管理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除了上述景观提升之外,广场还以透水混凝土铺设环形步道,通过多种方式收集部分桥面雨水、阳光草坪雨水以及透水混凝土雨水,再经过层层过滤后用于绿化灌溉、水景补水的循环利用。入口和中央水景也设置循环水泵,提高水的利用率。
布置成河道景观下面藏起了海绵城市的装置,可收集雨水用于绿化灌溉、水景补水
施工过程中,入口处的改造提升是比较难的部分。记者了解到,“浪涌”廊架钢结构重达50吨,又是在高架桥下作业,无法采用大型设备散装或整体顶升就位。为此,项目组紧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安装方案,最终采用两台50吨吊机位于桥跨两侧双机抬吊的形式完成吊装。
由于白天高架桥车流量比较大,吊车不能占路施工,只能在晚上完成。而从地面提升到指定标高就位、钢柱就位安装、钢柱与廊架对接焊接等,所有操作施工精度要求高,这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和操作衔接是一项很大考验。为此,项目组提前演练了两次,还通过专项方案评审等组织和技术措施,确保了廊架安装的顺利完成。
桥下空间的品质提升和开放为市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以前这片都是围起来的,现在都开放了,我们离得近,来散散步蛮好。”一位市民告诉记者,自己在家里就能看到广场的施工情况,对于这片区域的开放期待已久。“这样把桥下的空间利用起来了,景观好,带着小孩也很安全。”这几天,小区里的带娃家长常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享受休闲时间。
桥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彰显城市软实力、提升城市形象、体现精细化管理水平的重要载体。根据“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要求,上海市文旅局与徐汇区政府共同推进上海数字文旅中心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双方始终坚持向市民开放高品质的公共空间,对既有桥下空间设施进行空间治理,才有了现在这样可欣赏、可漫步、可参与、可阅读的“桥荫新空间”。
从徐家汇到徐汇滨江,中心城区寸土寸金,但居民生活的幸福感就来自于钢铁水泥森林中的“空隙”。未来,这片区域还将集聚文旅、体育、商业等多功能,徐汇也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市民群众带来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展现上海卓越城市的软实力。
猜你喜欢:
记者:王旭、施昱辰
编辑:宁平英
校对:潘丽娟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